朗讀一段。

還是想把那些,感動了我的段落抄下來。希望和大家一起讀。

另外有一個故事,也是關於光的起源的,則是住在北極圈的伊紐特人說的。他們說世界剛形成的時候,有一隻烏鴉在尋找啄食掉落在地上的豆子,牠找啊找,找得很辛苦,心裡便想:「這世界上如果有光,可以看得到地面上的豆子,那麼啄食起來就簡單多了。」烏鴉很認真地想啊想,結果世界就充滿了光亮。

都是解釋之所以有光的故事,光是同樣的,但透過不同的故事,光與人,世界與人的關係就變得不同了。讀「聖經」的人感謝上帝,崇拜上帝,相信烏鴉故事的人,卻因此對於期待、希望,具備高度信心。只要我們衷心期望,就會有莫名的力量實現我們的期望,這就是光,這就是烏鴉與光的前例明白顯示的。

即使人學會了論理、分析,不再需要這樣的故事幫我們解釋世界的因由,故事都還像有了自己的生命般,換不同方法繼續影響我們的心情與信念。

伊紐特人的烏鴉故事被寫入法國猶太裔作家西蒙娜.薇伊(Simone Weil)的書中,在黑暗的大戰時期維持信念:「如果真的希望、期待和祈願,只要真的如此寄望,那麼所持有的希望中將得以實現。」
紀錄了這個故事的書,二十多年後被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讀到,那時他的兒子,一個腦部先天殘缺的小孩剛誕生,極度悲觀中,大江健三郎受到了簡單烏鴉故事極深刻的衝擊。

大江衝動地跟自己的母親說:「孩子就叫烏鴉吧,我想好了。大江烏鴉就是你孫子的名字。」母親氣得轉頭就走,不跟他說話。還好,第二天,真的要去戶籍事務所登記了,大江健三郎改變主意,把兒子叫做「光」。



《故事效應:創意與創價》。楊照。台灣,九歌出版社。
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前書口。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

1 Response to 朗讀一段。

  1. ruolan says:

    虽然光的语言表达有障碍,可是他对音乐很敏感,开始试着作曲、演奏,也许那是光的另一种存在。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