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ne 2023 M T W T F S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rchives
-
Recent Posts
My links
Message
Email。
myelilau@hotmail.comMeta
Category Archives: Other than that.
另一個地方。
過去那麼多年,整整合合,這裡確實一團糟,所以我建立了另一處繼續寫筆記。 laumeiyee.com 此處還留著,如果大家還久不久想給我留幾句話。 就是這樣了。祝大家新的一年都過得好好。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獨處中的騷動與私密。
「我的信念是如果你是認真的作家,就應該將自己視為體驗的儀器。生活的一切流經這個儀器,經過提煉,注入於文學創作裡。」 - 梅‧薩藤(May Sarton) 由此至終,作家們不曾放棄過定義孤獨,探討其本質,甚或以此定調,作為生命旋律,以及創作主軸。從卡夫卡說「我必須大量的獨處,我的成就都是基於孤獨的努力」,到保羅‧奧斯特寫出「要進入另一個人的孤獨,是不可能的」之句,一旦進入「孤獨」這個無形場域,也許讓人焦慮,但同時,相當迷人。 我們不時探問,loneliness 和 solitude,到底分別在哪。詩人梅‧薩藤留給我們的啟示是,後者該使我們自身精神豐盈。四十多年後的今天,再讀詩人的經典之作《獨居日記》(台灣大塊文化),反差尤為強烈,亦更明白她心底裡所嚮往的孤獨,所謂何事。如今我們多為現實生活所困,既渴望置身平靜環境,又抗拒長時間孤身一人,矛盾之間,顯得更難堪無助。作者在 1970 年至 1971 年隱居了一段日子。她盡量持之以恒地寫作,即使間或有所起伏,心情變幻無常,但獨處本身,頗能誘發她更大的創作力量,可以是我們現在所讀到的日記,也有絕美詩句。期間薩藤有前往紐約的短暫行程,一個在她口中「不宜人居」的城市 ── 無法停止的噪音,使人激動不安的煩囂,如此落差,就算偶有落寞,她還是想回到寧謐的地方。而這段小插曲,彷彿讓她更加這個信靠寂靜之地。事實上,薩藤無不表現她對獨居的期待,甚至直白道出,朋友不是,戀人亦不是,唯有獨處,才屬她「真正」的生活。 由此觀之,獨處帶來喜悅;而喜悅,則來自探索內心,與房子、或其他平日多被忽略的事物,有專注對話、彼此了解的機會。薩藤文字之所以動人,值得反覆細嚼,於我而言,在於其誠實透澈。作者時有憂鬱之苦,也有身體病痛,情緒使她不穩,藥物也引起不適不安。但她卻不甘於無病呻吟,只依賴片面的、低迴深沉的暗黑元素作支柱,撐起創作。反倒,閱讀是撫慰,大自然是同伴。她以深思為依歸,花鳥叢林、四時景物變化為伍;與此同時,作者盡其大半輩子去處理另一個命題:女性與書寫。以日記為例,她多次提到維吉尼亞‧吳爾芙,對其際遇,顯然深有所感。一如她寫:「一個單身的中年女人,沒有親人,獨自住在這楝坐落於寂靜村莊的房子,只為自己負責,這件事本身就別有意義。」我們常說的「擁有自己的房間」,或許是個起點。在當時的社會氣氛和生存環境下,男性既得的便利,反過來是否能適用於女性身上;女性作家及其創作,如何得到重視和鼓勵。各種生活層次,一直是薩藤所在意的事。 日記,一種既親密又深入的方式。筆下記事,驟眼看來,好像瑣碎無用。可讀者如我,總是無比珍惜,包括薩藤心靈放鬆的一刻,也包括,她默默低頭,獨自哭泣的瞬間。 (原刊《號外》)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〈因為牽掛,所以無法有死亡的預備。〉
論及生死,命運之不可掌握,又或各種苦痛磨難,著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‧維瑟爾( Elie Wiesel)固然並非首次著書細說。那段歲月,自己的猶太血統使之無可逃脫,在二次大戰期間被送入集中營,其後倖存,儘管身心皆疲,但同時沒有忘記初衷,一直以書寫、以演講、以訪問,從不間斷地講述歷史,訴說仍然歷歷在目的自身往事。憤怒和控訴或許是無可避免的情感出口,至關重要的是,世界勿重蹈覆轍,把更多無辜者推進同一個煉獄,才是他的真正目標。 至於《開放的心》,相比起以往的傷痕書寫,來得更深入,甚或更酸楚;字裡行間又同時隱隱流露出一份厚重的、有溫度的大愛。維瑟爾這回遇到的,是實實際際的身體毛病。2011 年,即維瑟爾後來形容為「永遠屬於被詛咒的一年」,某天,他確診患上心臟病。最初得知此事,倒沒有太大的不安感,進醫院接受檢查前,還偷偷進辦公室工作。得出的專業判斷,他無其他選擇,必須馬上醫理。首次血管手術完成,但並未完全治癒,「開心手術」,徹底根治,是唯一途徑。 一切起始於,自己的身體要被剖開。稍認識歐洲史和猶太史的,大抵對維瑟爾不會陌生。他在集中營經歷過最可怖的黑暗,而今這一關,他反覆叩問,嘗試理解:「我以為,死亡並不使我畏懼。我不是曾與死亡共存,甚至活在死亡之中嗎?」曾孤獨地在蔭谷繞了好幾遍,維瑟爾目睹過的生離死別,感受過的冷漠與被拒絕,想必比任何人多。 噩夢與陰影猶在,然而這些年來,維瑟爾同時累積了生命中兩樣最重要的元素:希望與愛。他向來堅定地認為,許多計劃正等著他完成,迎接更多挑戰;世上還有許多不公不義,那些被迫沉默的人,待他為之發聲;還有更重要的,他對家人之愛。因為身體發疼,他或安然地存活,也可能面臨無可逆轉的人生終結。這才讓維瑟爾深切體會到,他,與他共處數十載的妻子,畢生引以為豪的兒子,可愛的後代,也許就此離別。 顯然他有牽掛。這是極平常,也是極動人的感受。 手術前後,他在病床上,不斷憶起自己過去生病和受傷的經驗,包括一直無法測出病因的偏頭痛症,如他所言,「身體不想被理解」,箇中的不適與不協調,猶如藏著隱密的暗號,帶他通往生命之未可知處。維瑟爾又回到似遠還近的一幕:一家被送往集中營,彼此是前所未有的親近,卻又相當痛心和殘酷。 心之開放,這次,維瑟爾也是活過來了。他頓感自己變成另一個人。 自小用心鑽研猶太法典的維瑟爾,也多次氣餒地認為自己是被上帝遺棄,懷疑他一輩子所信奉的道理。他曾言,倘若那個衪此刻就在眼前,他將會說啥,只三個字:「為什麼」。事實上,維瑟爾縱然有反抗,亦從不背棄。休養期間,孫子曾問「如果我愛你多些,你的痛苦會少一些嗎?」眼前的純真,瞬間,維瑟爾確實相信上帝存在了。可能非關宗教,但必定是,人間的善與美。它永遠都在,永遠不會消失 ── 只要你,好好相信。 (原刊《號外》)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不理字體。
我紓解生活困倦的方法之一。早起,什麼都先別理,拿一張紙,然後快速地密密麻麻寫。不用理會內容、字體,總之腦袋有什麼,就寫滿它。忘了從哪個時候開始,就這樣了。 2016.09.25/ 07:38am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朋友。
別人稱我們這種人,做「貓奴」,有時我不太明白。唯一肯定,當初是我主動邀請貓來一起生活的,我把牠當作好朋友。如無意外,我會比牠活得更久,我願意留時間陪牠。 2016.09.21/ 07:57am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信一:十八。
L: 還是不知不覺走到一半。這一年的一半。 L,有時,我會突然想起某些看似遙遠的事。譬如說,昨天下班,巴士被塞在公路上之際,腦海竟浮出回歸。那天,如我記憶無誤,大抵沒有異樣,因為踏進暑假,我也不用回學校了,早上街道幾乎沒人。也忘了為什麼還要早早出門,反正四周空盪盪,就只得我,以及,欄杆上掛滿好多好多紅色旗子。 直至十年。某回與記者行家聚舊,東拉西扯談了一個晚上,那天大家都喝醉了,而我只記住其中一個女編輯所說的:都十年了啦,那些人不會不做點事的。是酒後的賭氣話還是有感而發,我不曉得。於是那些人,接著做了許多許多事。明明暗暗,至今未了。 其實我很抗拒「回歸」兩個字,嫌它太親切。我愈來愈不明白,為什麼我們要活在恐懼與憤怒之下。面對恐懼與憤怒,唯一的方法,就是我們要有比他們更大更強的力量。不需勇武,但要公道。 這幾個月我沒參與什麼大型活動。我最近精神特別不好,認識我的好朋友都知道,人多、聲音大的地方,暫時我已去不了。今天不例外。但很高興,仍能接到你的電話,你說你隨著隊伍,走到預設路線的一半,覺得還是給我打個電話,比較安心。 據說我的手機號碼,在大陸的通訊工具不能通過。我沒試過放上動態欄,我不知道。本來只是普普通通的數字,當大家知道它的重大意義,就變成敏感詞了。我擁有第一支手機時,香港已主權移交,在電台當工讀生,下課後做時事節目助理。向來十分嚴厲的上司,突然溫和地問:「手機號碼妳是故意選的嗎?」我說不,只是電訊公司給我一堆號碼,隨意抽,也沒有特別在意,後來才察覺的。忽爾明白,儘管我跟那上司意見分岐有多大,至少還有一種共鳴。我不曉得一個城市的電話號碼是怎樣生成的,但後來我想,現在電訊公司還會提供敏感詞號碼嗎?譬如內含 689,928 之類。還是,所有人現在都驚弓之鳥,避開,就不會犯錯。今年我也沒去維園,但我會深深記住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事。 今天沒有什麼,身體不適,在家。傍晚出去走走,看了一場電影,買了新的筆記本,想著,記下一切,是必要的。 希望你今年餘下的數月,都過得好。 M.Y. 2016.07.01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句子。
【205/365 Days | 24 July | Wednesday】 我生病了。書展後差不多每個人都病了。 早早躺在床上卻失眠。很想再讀村上春樹。家裡書太多,總找不出來。半夜就把東西翻來翻去。張健今天來書店看望我,我也沒精神聊。此時他送我一冊村上,說倒不如妳學會看它吧。小小的日本文庫本,精緻到讓人想天天帶著。我跟張健說,給我一點時間,我有一天,會整本念出來給你聽。 Haruki Murakami, Kafka on the Shore: “Just one thing,” she says, raising her head and looking me straight in the eye. “I want you to remember me. If you remember me, … Continue reading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投寄。
L: 可好。應該是好的吧。 而我們總是說他或她,好像變成另一個人。 有時也不確定這種說法是否正確,有時不曉得變的會否是自己而已。 我也曾說:我必然會站在你這一邊。我必會維護你,到底。後來就沒有這樣說了,覺得沒用。覺得自己只不過對著一股空氣信誓旦旦。我聽得見自己的迴聲。這種情景是多麼難堪。如果還有什麼是值得很傷心,這種難堪是最讓我傷心的。 每當我想流露出這樣的堅定,回過神來彷彿有一只小精靈暗暗提醒:別了,妳知道那種難堪是怎樣的一回事。慢慢,或許很快,妳就會全然忘卻。 我是知道的。不論面對什麼人,不要再像從前般,隨便踏前一步。我知道我對某些人的信心,已徹底崩壞。大概他們沒有錯。只是我,不斷、不斷、不斷,想像美好。 美好都是我自己想像出來的。我以為是如此,也一直會如此。 ****** L,驟然覺得,這幾年才是我生命的開始。我想到,也許以另一種態度生活,會比較適合我。我是到了一個年紀,才明白什麼是「距離」。不要再期望拉近這個「距離」,就會忘記難堪。 不完整的東西,不要。 ****** 偶爾我們會走很長的路。我會請他告訴我關於他的事。很瑣碎很瑣碎,可能是工作上的雞毛蒜皮,或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。我總是把那些,當作故事來聽。「然後呢」,我總是問那些事,最後如何。某回他問我為什麼要聽啊。我說我也不曉得,我只覺得那些是重要的。重要於填補距離。 ****** 李斯特改編過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,我有的是顧爾德彈奏的版本。偶爾在公車上,我會不斷重覆細聽第二樂章,琴音時而溫柔時而幽怨,我總是想哭。而確實許多時候流下淚來。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, 只能給你寫寫信。
Leave a comment
聯繫是一個過程,疏遠亦然。 我曾以為,一個人與一個人之間,有心的聯繫。我視之為恩賜。疏遠了,那大概因為,日子是這麼走。沒有更複雜的事情在裡面。 ****** 赫然發現,他或她,其實對我一無所知。也就是,在那些爛文章裡,一兩句話,我的人生態度就能被概括了,而那都不是真的。 即使旁人不怎麼想,但如今已成為事實。所以,我也只能視之為日子的一部分。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我也曾經希望。這個人永遠不會消失。一定會為我出頭,一定會站在我這邊,一定會替我擋住最難聽的言詞,一定會代我反駁所有不盡不實的評語。一定會細細聆聽我講。然後說:啊,原來妳是這麼想的,我懂了。 就是,無論我是哪個角色,一定會站在我這邊。 我也知道這個人已好久好久不在。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91/365: 自我。
2013.04.01。周一。涼。晴。 我心底常有一個形象。 就是有個人,俯首,謙卑地,走很遠很遠的路。背著最輕便的行裝,無畏無懼,穿過日與夜,披星戴月,冒雨待晴。那個人是誰我不曉得。但我深知,如果那人一直在我心裡,我便會成為一個,愈來愈好的人。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有時我懷疑,我的熱情是裝出來的。可能我還沒有相信,我會忘記那些已經壞死了的部分。譬如我無法認為那些斷裂過的,會依舊美好。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他們講我都不相信。「還沒有好起來」原來有一個定義。我仍會突然極度不安及惶恐,和身體各種負面反應。像靈魂往外飄,並流淚。陌生人真的是可怕的動物。陌生人不要跟我說話。不要跟我說話。不要跟我說話。 不要跟我說話。 不要跟我說話。 不要跟我說話。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。
我常常提醒自己。我就是我。我只是我。不被附帶於組織。團體。圈子。那就是,當有一天你不再是這個或那個角色時,我還是一樣愛你。 我僅有的希望是,他們也明白。那就是,當有一天我不再是這個或那個角色時,當我毫無用處時,當我什麼都幫不上忙時,他們還是一樣愛我。不過是讀讀書,寫寫字,熱愛電影的那個我。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I’m so upset。
其實我為什麼要生氣?只是其中一樁,用來印證這兩年的狀況而已。Behind story 永遠只能在背後。即使我講,也只會被你輕視,說這不過是我的軟弱和無能。我的不世故。我的短淺眼光。我常為此感到難過,因為從前的我們,並不是那樣。那是,我根本無法接受的落差。 我但願我也能像同輩友儕那樣勇敢,不因為自己的角色而退讓。 說到這裡,我只感慨我又犯了一個錯誤。我講「從前」。「從前」已經沒有。只有現在。想到這裡我就忍得住眼淚了。 2011.11.02 09:48am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bitte。
本來我想寫 One Day 的失敗處。在紙上寫了幾句,卻想起其他電影裡,那句 bitte 的甜美。 ************* L: 你說那字是誠懇的。我說它美麗堅定。 你記得《幻痛》(Phantomschmerz)改編自真人真事,於我而言,順理成章,嫌過於勵志。電影裡的單車手,吊兒郎當,婚姻失敗,自顧自風流,夜夜換女伴,也難得朋友不離不棄,仍常接濟。日復一日,轉捩點在黑夜裡的交通意外,徹底反省,扭轉人生。可以預計的場面,並不深刻,倒是相當記得單車手跟與前妻同住的女兒的對話,幾回道出 「bitte」。孩子要交詩的作業,問老爸能否代寫。不,不行。 孩子熱切企盼的眼神 ﹣﹣ bitte。後來跑到老爸工作的地方,問詩寫成怎樣了,老爸怪不好意思抱歉,嘗試了,但真寫不出來。女兒停止哀求,失望地轉身離開,儼如有一陣冰冷的風吹過,刺痛了兩人的臉,難過在於那毫無預兆、突然歸零的諾言。而最搶眼的,要數在醫院裡,車禍使單車手的腿殘廢無用,醫生和老友力勸截肢保命,單車手反罵,你瘋了嗎,一度拒絕接受手術。女兒在玻璃門外目睹一切,默默走進慘白房間,凝視父親什麼話也不說,唯有一聲:bitte。女孩生來有點早熟的世故與超越該年紀的淡定,但在父親面前,又重回動人的單純。 演老爸的 Til Schweiger,報章上說是德國最賣座的男演員。陽剛,型格。天生的、神秘的邪氣,存在的落差反倒擁有演出溫馨小品的細胞元素。邋遢和優柔寡斷要是混在童真氛圍內,即調和一種良久不曾被發現的柔軟。在電影裡,演員不止一次被女兒角色融化。再看看本年德國高票房作品《紅酒燴雞》(Kokowääh)他演的作家角色。某天門前坐了一個八歲大的可愛女孩,查明原來是當年一夜情的意外延續,自小由生母及養父帶著。 這童星,聰敏機靈,現實中她真是 Schweiger 家的孩子,默契相連。作家隱暪現任女友,開始與小孩血緣共處,從生疏突兀,到親近,到無可分離。劇情設定了的拋擲點,就在女友揭發此事,作家半夜狼狽地急要挽回當下戀情,小鬼坐在床沿,抬頭道,可否留下來,我不想獨自一人。這是女孩頭一回那樣懇求,作家選擇了模糊的安撫,然後匆忙出去;小女孩亦選擇了毅然離開,跑回養父那裡,不斷尋問、於她來說仍然不解的關係之事,為何,一個簡單而純粹的請求被打碎。一切暖和頃刻在對立之間頓然、至少是、暫時幻滅。 L,很久以前我學會 「bitte」這個字,就一直在筆記簿上重覆書寫,很基本的德語會話。意思很多,其中一個,大概為「please」。電影對白裡頭,也許有幾條不會失手的方程式,計算精準的落墨處,情感就能被演繹,圈定,放大,只要心腸不硬,難免動容。但我多麼願意相信,隱密於其中的細微本質,想必是具體存在的;而那些掀動你的,也想必是真實的。 (明報)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認真我就輸了。
其他人都很輕易達到你的要求。隨便一點也可。不做也可。但我不是。我做了 A,你就問我為什麼沒有 B。我好像永遠都是最蠢的那個人。後來我一直想,我是不是沒有能力把 A to Z 都做好給你看。與此同時,甲乙丙丁又湧過來了。於是我一直埋頭苦幹。因為我想知道,我是不是不夠聰明。不夠努力。不過有時我也覺得很疲倦。沮喪。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
所以說。不論我做些什麼,你也不會站在我這邊想想。我突然感到一切都是那麼空洞和不可言說。我總是做些好可笑的事。所以說,我只在有作用的時候才會變得實在,其餘日子,也應該透明。
Posted in Other than that.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