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 Archives: 陳述的日子。

另一個場景。

許多媒體都認為,我能準確地描述一個比較熟悉的主體,而我覺得不是,所以一直婉拒許多提問、對談或類似安排,我甚至已記不起總共有多少,這兩年尤其多。 近年我一直在「記憶」這個概念裡打轉。有關記憶的哲學論述,有關記憶的小說。它如何榷立,它如何失去。兩三個月前《字花》請我提供喜愛的作家的「珍藏品」。是個新欄目。我說我根本沒有獨一無二的東西。也許他們不相信,但確實如此。結果訪問文章就如同一篇私密的記憶之路,而那必然是最好的那個自己。書出之後就覺得像個概括和總結,也未嘗不好。 美好的事只出現一次。我跟記者說。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

Posted in 陳述的日子。 | Leave a comment

2011.11.15。10:36pm。就留待下一回用得著我的時候。

我早該接受那已是一個虛構的名,只足夠被陳述的代號,再別無其他。我真傻。

Posted in 陳述的日子。 | Leave a comment

2011.11.14。

我也曾默默等待過。保持。我劃一條很長、很長的描線,沿著走。我尋找快樂的根源,後來發現那真是虛假。好像,在一片黑中滴落我歡喜的鮮黃色。

Posted in 陳述的日子。 | Leave a comment

cut-off。

原來我是路人甲。

Posted in 陳述的日子。 | Leave a comment

差距。

不要想念「從前」。「從前」真的,真的不存在了。 祈禱呢。默默地講。每次我講「從前」,「現在」只會愈發迫近我。

Posted in 陳述的日子。 | Leave a comment

然後,把所有事情寄出。

L: 嫌他的名字我寫得不夠清楚,就在投遞前一刻我拿起筆,沿著字母補劃。 他說,那次從大堆永遠不會拆的廣告通函中,從許多訂閱了卻從來不夠時間讀的國外雜誌中,看到它,陌生的手寫字,才發現,我倆不曾通信。是有的,我說。這個年頭,寫信是用電郵。 一句「謝謝」,就是一封信,甚或有更簡單的。 「電子書寫」不等同冷冰敷衍,但我習慣實體信件的、慎重的「交予」。有些朋友 ── 他們稱是我的讀者但我讀者其實不多,我喜喚他們為友 ── 還是久不久寫信來。信件收在抽屜,或貼在寫字樓我的工作處。偶爾舉頭再讀,如見寫者眉目輪廓。德希達說 “Mixture of the letter, the epistle, which is not a genre but all genre, literature itself”,我明白。 少女時代有說不盡的話。或許在乎溝通,更貼切的形容是在乎別人如何設想自己,渴望表達,與澄清,與掙脫。親密同學之間,天天見面,喝同一瓶汽水,心事卻留待寫信時講。下課後回家就寫,一天好幾封。教室內書桌抽屜就是郵柬的投放處。總是關心雞毛蒜皮而當時覺得那些便是生活的一切。我們還可以談蒼白的事,死亡,生命,言愛。到頭來大家還是打工,結婚生子。那些信件我無棄掉,不知如今少女們還會否寫信,但我慶幸成長時有這些,溫暖若姊妹。 L,也曾以為,一旦不再寫信給你,我便無話可說。這些年來,打開筆記簿,寫完了,就能撕下來寄給你。後來發現,我所有的、想跟你講的,都必須變成一個可被公開的故事,始能在我的內在,暗暗吞吐重組。他們問,你是一個實在的人不,我說你也有名有姓。我寫信試圖對話,大概只是 monologue,幽幽獨白但我知道有受眾,譬如 L 你。John Berger 寫 From A to X,女的寫了許多信給關在牢獄裡的男異見者。細緻含蓄,字多麼柔軟,用兩根指頭一捏就是碎花。私密的隱喻,被監房裡的看守人傳閱過,也給我們讀了。 米蘭‧昆德拉說拉克洛的《危險關係》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之一。我讀到第一百三十五封信,杜薇院長夫人致羅絲蒙德夫人,「我設法給您寫信,卻不知道能否寫成。啊,上帝呀,真想不到在寫上封信的時候,我無比幸福,簡直無法把信寫下去;如今卻是極度的悲傷使我不堪重負,讓我只保有感受痛苦的那點兒力量,卻失去了表達的力量。」可言語間,就有那麼一點點落漠感。如波特萊爾評「這書若有什麼激情,也只是冰冷的激情」。同是信箚來回,卻又那樣強烈的對比,疑幻似真的暖昧,複雜且激昂。 我在火車上寫了信。他收到後笑說文字隨列車行進東歪西倒,但還是寄了。第三人稱有 s。我不寫 I’ve 而寫 I have。因為書包裡有郵票,我就開始想把所有事情寄出。陳述真好,我在陳述之中,永遠忘記自己曾多麼在意。L,我想回去,教室內的書桌抽屜,我能找到他給我的回信,也說不定。 M.Y. … Continue reading

Posted in 陳述的日子。 | Leave a comment

生活還是一步一步。2011.09.06。

這是我的 comfort zone。我校的圖書館。常常回去。

Posted in 陳述的日子。 | Leave a comment

讀報。

書店還沒開門,我在暗處讀書。字是這樣的: 「R: 收拾行李時在書堆裡找到阿宣的《旅行》,扉頁上有她的簽名,dear kafai,1993.7 .香港。那年她和老蘇和兒子來港開會,碰了面,送我一本新作品。轉眼新著變成舊作,四年怎麼會過這麼快。有一回我告訴老蘇,我在阿宣的小說裡找到他的影 子。老蘇臉露驚訝,原來他們之間有個長期約定,阿宣不准他讀她的小說,他也依約不讀,報上副刊哪一天出現阿宣的作品,阿宣會預早告訴老蘇,嚴禁他讀報。就 這樣,這是一個維持了廿年的約定,也等於在兩人之間維持著一個廿年的秘密,小說變成阿宣的獨白與咒語,對老蘇來說則是一個永恒的謎語,如果他想知道的話。 多年來一直寫寫寫,有時快樂有時哀傷,久而無法尊重自己寫出來的所謂文字。有個據說是猶太人的經典笑話:我不屑加入一個連我這種人也願意收做會員的俱樂部。 自大糾纏自卑,佛洛依德用它說明潛意識的複雜,活地阿倫用它說明自身的愛情姿態。或許寫作人可用它說明自己對待讀者的態度。更好的作品總在前頭,當下作品總有欠缺,當有讀者說喜歡你的作品時,不是他的水準有問題便是你的水平有問題。這正是寫作人容易臉紅的理由。寫作人是不容許稱讚的。」 嚴格來說是讀報。早上裙拉褲甩,想帶去的那本結集好像放在寫字樓,我來不及拿,但家裡倒是有它的「原型」,核核突突就捲著一堆舊報紙回舖頭讀。後來就覺得這樣反而好。它們本來就刊在副刊上。我總是無可救藥地覺得從前的東西比較好。 藝術家的攝影機隱在後方。陸續來上班的同事只見我獨自坐在那裡,不見其他裝置。後來他們說:以為美兒做到癲了,撞邪。

Posted in 陳述的日子。 | 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