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:
靜秋的故事,讀到大半之時,還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:只因太純了。猶如保存在透明玻璃瓶裡的遺落片段般,幾近無玷的愛,你能看到,但總是有種莫名的距離。男的本質善良仁慈,對心上人一往情深句句誓盟;而女的作為主要叙事視覺,就更加一塵不染,譬如說,書中多番交代她對性一無所知的程度,以當下知識流通情況而言,已經是不可能了。
故事數年前在網路連載,紅起來,據說讓許多人哭了。張藝謀也拿來拍電影,觀眾拭目以待。三十多年前正值文革後期,漂亮的下鄉知青靜秋遇上俊美的軍官兒子老三,互生情愫。老三固然愛得義無反顧,靜秋雖有情,但憂慮很多,既是自己「成分」不好,又怕閒言閒語,連累工作,唯恐本已貧窮的家百上加斤。後來老三因白血病去世,長埋於他們定情之處、那山楂樹下。靜秋重拾學業,在美國的大學任教,每年回去樹下懷念 ﹣﹣其後還帶同女兒。情節十分戲劇化,有人嫌俗,但特別之處在於,《山楂樹之戀》(台灣新經典文化,2010)是當事人塵封的回憶文字札記演化而成的小說,確有其人有其真實性,由此我開始嘗試理解與體諒在特定的歷史空間裡,就算沒有絕症厄運降臨、那種天意弄人的宿命發生,看似天造地設的一對,路也未必好走,不免顛簸難行。有些原以為自然與順理成章的概念與價值觀,在長期被扭曲與壓抑之下,已不是我們想像中輕易。也許在淒美得讓人錯覺是純屬虛構的書寫下,我們應該相信,世上真有那樣的一個靜秋與老三,天天真真地談過一場、屬於那個時代的戀愛。
下鄉與勞動生活著墨頗多,也漸漸營造出一點氣氛來。靜秋保留不可多得的樸實,偶爾又是個心思細密的女孩,大抵家庭背景的包袱使然,她事事都翻來覆去的、徹徹底底(不管有沒有鑽牛角尖)的思考,步步為營。印象深刻的一段,是兩人在感情蘊釀之初,靜秋誤以為老三仍與未婚妻暗中糾結(其實早已分開了),深感受騙,因自尊關係不願言明,隻字不提,只管態度突然轉變,由溫柔羞怯到處處出言衝撞,老三忽爾被拒諸門外,覺得困惑又無辜,不明所以。書中花了好些篇幅去敍述這次誤會倒讓我讀出靜秋真正的少女味。那當然遠超於一般愛情小說慣常以類似妒忌、撒嬌和任性的片面情緒描寫手法去處理,而是隱隱透著一種相當的固執與倔強,年輕時特有的堅持與篤定。
讓我體會《山楂樹之戀》的另一重意義,反而是〈靜秋的代後記〉,由靜秋親口說話。人生半百,年長了三十歲,她自言活得謹小慎微,悲劇未到,已做好最壞打算;歡樂來臨,也別盡興:「這樣活著,不至於被突如其來的災難擊倒,但同時也剝奪了自己大喜大悲的權利,終於將生活兌成一杯溫開水,蜷縮在二十七度的恆溫之中,昏昏欲睡。」所以 L,打動我的,並非小說裡的純愛感情,而是悲傷過後、千帆過盡的驀然平靜,在恆溫裡,這篇後記看得我感動擅抖,像有一陣稍寒的風掠過,讓我流了暖熱的淚;而我也深信,即使在那樣的恆溫狀態下,靜秋的心,依然是微微悸動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