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 年 4 月 16 日,為韓國人而言,實在悲痛得無法言喻。載有四百多人的客輪「世越號」,由仁川港往濟洲島期間沉船,三百多人遇難。船上大部分乘客是參加畢業旅行的學生。那些活潑可愛的靈魂,在毫無預兆之下,凝固在某個瞬間,葬送於暗黑深海。
「您也了解,四月十六日後的每一天都如同地獄一般。當日從船上逃出來的一百七十二名生還者就是全部了,電視畫面右上角標示的生還者人數,永遠都沒有再改變過。」韓國作家金琸桓選擇了如斯沉重的事件,寫成《謊言》(台灣時報出版),每個章節,讀來不無心酸,更加是憤怒不已。書中一切,從一封請願信開始。當時抵達事發地點孟骨水道參與搜索行動的,包括官方海軍海警,以及自發的民間潛水員。後者其中一員,正是書中主要視角羅梗水。其後,因有同僚意外身亡,團隊前輩老大被扣上最大責任,控以「業務過失致死」之罪。
何罪之有?羅梗水忿然揮筆書寫請願信予法官,不斷痛心叩問。世越號沉沒當天,真假新聞報道交錯湧現,先有虛報五百名潛水員空群出動,而實際上青瓦台根本沒有即時採取應變措施。其後涉及的,還有政府救援不力、干預傳媒發布,更有一堆關於前總統的神怪謠傳。而這一告,頓時成了奮不顧身、出生入死的民間潛水員最大的傷害。
孟骨水道,水流和形勢都比任何地方激烈險峻。本來反覆猶豫著「為什麼要去」的羅梗水,到底仍是潛入海裡,但,遺憾的並非「營救」,而是「搜索」。在能見度愈來愈低的海底,手指是眼睛,觸碰,辨認,百般艱難地來回游進狹窄的船艙,把往生者緊緊抱住,盡量讓他們毫髮無損的,重回踏實的土地。船身傾側,物品四處流動,打到羅梗水的身體。是孩子們的行李遺物。如果這一程沒能帶上屍體,就要把這些都領回去,作為最有力的證物。
政府機關為什麼放棄營救?為什麼不營救?沉船後謠言迅速流傳,為公義作抗爭的人被攻擊,因水壓而導致身體嚴重受損的潛水員被抹黑。拯救者和反抗者皆無能為力,生還者自責沒能在逃難時多帶一個同伴離開,其父母畢生愧疚,甚或無法面對痛失兒女的家長。在小說裡,統統成了最荒謬的反諷,終究欠缺的,是一個可以稍為撫平傷口的道歉。
想像遇難者原本的模樣。羅梗水每找到一名學生,就開始自問自答,他們的個性是怎樣。好朋友是誰。唯有如此,始能減輕身心痛苦,並承受著軀體極大傷患,一次又一次重返艙內,送他們上岸。在搜索過程中,與逝者談話,有些是他奮力抓住,有些,是緩緩出現於他眼前,彷彿往生者一直在等待著,期盼有這樣的一個人,帶他們離開冷冰可怖的深海。
孩子們,我們回家。羅梗水在海裡游動,默默地對永遠年輕的學生說。
(原刊《號外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