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於暗黑中翻開書頁,光就在那裡。〉

1_CSQIY3jBrBKDSKLqsHAXOA

讀《陪你讀下去》(台灣網路與書出版),不期然聯想起早前立法會關於監獄中欠缺完備圖書館設施的討論。書裡頭筆下的人,同是期待時日過去、迎接自由的一群;同是被社會忽略、被歧視的一群。服刑期間,書之於囚友的重要,是精神寄託,亦可充實自己。然而更重要的是,被關在狹小而沉悶的空間裡,歲月彷彿比實際日子更漫長,而文字,是通往世界的唯一途徑。

《陪你讀下去》的書寫背景,正是在被邊緣化的環境下,閱讀作為媒介,如何挽回幾近被棄絕的生命,使當事人重新體會良善。那並非單單社會所定義、所接納的「好」與「壞」,而是由內心出發,再次探問何謂公義,何謂美,何謂自我接納。作者郭怡慧在美國土生土長,屬第二代台灣移民,她自覺平凡,與其他孩子無異。但父母作為第一代移民,一方面適應良好,同時,卻在亞洲人與美國人衝突的陰影下生活,無法平靜。這種不安,亦自然轉化為教導子女的重要訊息,灌輸給下一代。如此步步為營、小心謹慎的生活方式,加上天性內歛,一路走來,作者但求保持平穩無誤,只顧奮鬥向前,校內成績優異,順利入讀名牌大學。後來讓她得知前路的另一種可能,是透過讀書。

因為書本,她讀到不同的人自有際遇,無論是虛構還是真實,均有尚待了解的議題,散落在不同社區,包括資源分配、歷史遺留下來的權力鬥爭等。在本來是非分明的世界裡,她不禁提出許多疑問。譬如說,書本上常提到黑人與白人,那她自己呢?種族之對立,她應該如何自處。

面對不曾解決的命題,作者顯然深知自己並非唯一。累積了一股投入社會運動的決心,她毅然到密西西河三角洲教學,一個因民權運動及種族隔離措施而聞名的地區,期望為當地師資不足情況出力。而她被派往一所專收所謂「壞學生」的學校裡,預料之內的畫面相繼出現:學生向來活於傳統體制以外,不受關注;又對亞洲人毫無認識,常以無禮方式對待她。從另一角度觀之,這不就是群體裡的內心反射。這班青年,因各種原因而入讀這所早已被標籤的學校,故意反叛,拒絕相信 — — 事實上,社會從來不曾為這群學生負上責任。

作者與學生們,皆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國家內的「外來者」,「邊緣者」。即使在同一國土生活已久,但仍與當下格格不入。其中一位學生派屈克,更是眼前社會階級差距之下最典型的例子,他沉靜少話,有曠課問題,但同時在作者指導下,認真寫作,渴望表達自己。作者後來回應父母所期,回到哈佛進修,直至派屈克因殺人入獄,始恍然大悟,開始反思,為昔日學生她能做什麼。此後七個月,她放下一切,回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,一如當初,陪伴派屈克讀書寫作,與他跨過許多難關。

《陪你讀下去》記下了師生之間動人的相處,也是一部回憶錄,作者藉此喚醒自己要走正義路上的熱誠。不要停止質疑社會上種種不公,不要放棄任何一個被摒棄在外的、無助的人,這是閱讀的理由與本質,亦為人文關懷的初心。

(原刊《號外》)
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另一個場景。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

Leave a Reply